首頁 > 禮儀資訊

2021-12-16

禮儀資訊 | 喪禮習俗|台北辦喪事|三重辦喪事

enlightened禮俗|服喪期注意事項enlightened
 
1. 不剪頭髮、不刮鬍子、不剪指甲
 
2. 門面之門聯、門神、喜字,皆要拆除,等圓滿後再貼新式。
 
3. 百日內,不參加婚喪喜慶,不到宮廟祭祀,不裝修住宅
 
4. 子女配掛於手臂之配孝物品「依逝世者性別」男左女右。
 
5. 出嫁女兒若與公婆同住者請勿攜帶配孝回家。
 
6. 媳婦娘家出嫁女兒-夫家若有長者儘可能於出殯日前不回去
 
7. 服喪期間盡量不穿涼鞋與拖鞋等等...鞋子一律選擇白色或黑色,衣著以素面衣物為主。
 
8. 服喪期間室內開燈是要指引往生者找到回家的路~俗稱“開明路”。
 
9. 金飾銀飾需卸下,女性不擦指甲油及濃妝,如有必要可上淡妝,但須盡量避免艷紅色口紅。
 
10. 盡量避免參予特別的娛樂活動。家中不可以看電視及一些娛樂,也是熱鬧之意所以禁止。
 
11. 大殮之日以及檢骨時-如月事來臨,不要觸碰大體以及做撿骨動作,但可以祭拜觀看。
 
12. 喪事期間若家中有昆蟲或動物不可以殺死或趕走,那些可能是已經往生的人來帶領往生者的。
 
13. 去喪家或者殯儀館向死者致哀,也要了解台灣的民俗不能回頭,也不能說「再見」,喪家也不可以說「再會」,因為,死亡是不好的事,最好不要再來一次。
 
14. 回食(請客):儀式結束返主後喪家都會準備簡單的宴席,招待幫忙料理喪葬事宜及會喪的親友,表示哀感致謝之意。
 

 
enlightened禮俗|做七及百日對年注意事項enlightened
 
佛教原由說: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於唐初,大致情節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
其中「五七」的置辦,尤應豐盛,等等。太宗死後,太子遵旨一一照辦。其後公卿百姓紛紛仿效,由此形成做七習俗。
 
 
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
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
 
(1)往生者一七/冥府第一宮,泰素妙廣真君,秦廣冥王

(2)往生者二七/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冥王

(3)往生者三七/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宋帝冥王

(4)往生者四七/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仵官冥王

(5)往生者五七/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嚴羅冥王

(6)往生者六七/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卡城冥王

(7)往生者七七/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泰山冥王

(8)往生者百日/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冥王

(9)往生者對年/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都市冥王

(10)往生者三年/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轉輪冥王
 
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即頭七、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或者以四個大七祭祀為主
 
 
►作百日
往生者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
百日依死亡後當天算起至第100日即為百日。當往生者滿一百天時,習慣要再祭祀一番,或延請道士、和尚唸經。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稱為「作百曰」。
※由於有些地區有時百日的算法會依照家中兒子有幾位加長孫而增加,或減去兒子的人數來確定百日的日子
例如:兒子2位、長孫1位,則第97天或103天做百日
※但現行的禮俗都依第100天為百日
 
作對年
往生滿一週年時,往生者已出嫁的女兒皆要返回來供奉牲禮祭拜,也有延請道士、和尚誦經作法事的,稱為「作對年」;此曰結束後,才算脫去孝服。
子孫親友可親到墓地或在家中舉行追悼儀式,稱為「祭禮」(又稱小祥)。
※世俗所謂「對年對日作,死人無閏月」意即人往生後一週年,舉行期年祭,遇逢閏年,則提前一月
 
合爐
當往生者的喪期屆滿時,將供奉往生者的牌位火化,或將其香爐灰一部分放進供奉祖先牌位的香爐內,並將往生者的牌位列入祖先牌位內,稱為「合爐」又稱結爐,一般請師父舉行儀式,將逝者名諱及生歿年月日內入祖宗牌位上, 並取一小部分爐灰放置祖先香爐中;後代子孫亦可藉此查明祖先之輩分親疏。
以往是需等到三年方可做合爐儀式現在因工商社會大部分已對年後擇一吉日即可合爐
 
注意事項
1、往生禮儀皆用農曆計算
2、往生者未合爐前年節祭拜方式依台灣一般的習俗,家中有長輩過世後的第一年還沒有「合爐」,每遇要祭祖節日前一天,要先祭拜該往生者的靈位,節日當天還是要祭拜祖先;不可以兩者一起。
※現代人因社會結構、工作型態、時間改變,個人宗教信仰或民間習俗也隨之改變,以上資料為skea蒐集整理,參考各方資源專家史料及台灣民間習俗,僅供參考
 

 
enlightened禮俗|祭三喪enlightened
 
俗稱:祭煞.祭草人.祭紅棺
一家同時一次辦理兩喪,或一人出殯前另一人又逝世,或一年之內重喪時,俗以為家中凶煞極重,未免接二連三,故有用草人之葬,代替第三位,俗云:事不過三。
一年之內有重喪者,俗以為凶煞極重,所以就有了草人之喪,俗謂:「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無三不成禮。」不幸重喪者,恐怕連續有三喪發生,用草紮一偶像,請道士在臉上畫下五官,並給予開光,穿著第二位過世者的衣服,或用畚箕放置,或裝入紙棺內,並供祭一碗飯及一枚鴨蛋,在重喪殯行列中,僱人捧持草人及供祭之物,行至本村莊以外,棄置於路上,以此權充三喪,藉以排除其發生之可能性。也有將紙棺帶至墓地,於靈柩進壙後,同時埋下,有些地區除了草人之外,另須用白雞及鴨各一隻,白雞用於敕符,鴨則用於押煞。
 
斬草除根
一年內第三位親人往生的話 則需要斬草除根
帶根茅草一株或蓮花帶藕或帶根蒜一株
 
菜刀一把
(板橋地區在第二位親人往生時連同祭紅棺一起做
用的不是灌茅砂的茅草 而是指定另一種草 “牛信棕")
台中台南用的是茅草
 

 
enlightened禮俗|喪儀祭品與用途enlightened
 
罐頭塔
罐頭塔是初聞親友發生喪事,為表示對亡者的哀悼,遂具祭品祭拜。但祭品容易敗壞,因此用罐頭食品或飲料祭拜,一方面可以在靈前久放,一方面也可以給遺眷日後食用。

罐頭塔是比較傳統的弔祭禮品,一般分五層、七層及九層罐頭塔。罐頭內容物大部分是飲料,也有食品(如燕窩)或酒類(如啤酒),甚至有用XO級洋酒者。
 
 
罐頭山
其意義與物品都與罐頭塔相同,只是「數量」和「外觀」不同。罐頭山是把罐頭堆積成金字塔狀,罐頭數量多,品質也較講究。一般都是表現彼此的深情厚誼的祭品。
 
 
花圈
弔喪用花圈的意思,就是向亡者獻花致哀,是最普遍,也是最便宜的弔祭禮品。由於花圈一般都是沿路擺放,且風吹容易倒下傷到人或車,現今已逐漸被花籃取代。
 

花籃
花籃和花圈的意義一樣,都是向亡者獻花致意。不過,花圈為省成本,絕大部分是塑膠花,已漸被淘汰。花籃則是以鮮花插成,分一般花籃、高架花籃和雙層花籃。由於花卉擺放靈堂前,既溫馨又肅穆,價格也不貴,因此很受歡迎。
 

羅馬柱
羅馬柱是鮮花的另一種呈現方式,用一羅馬柱子,上頭放一大盆鮮花。由於羅馬柱高大,相當顯著,用花也多。
 

蘭花盆
用數株蘭花合種成一大盆,一般使用白色蝴蝶蘭。由於蘭花高尚典雅,且久放不凋謝,因此許多人喜歡送蘭花盆。蘭花盆有五株、七株或九株等不同。
 

輓聯
舊時弔喪時,書於白布,懸掛於靈堂之哀弔文詞有輓幛、輓軸、輓額及輓聯等多種。輓幛通常是四字,如「德望常昭」、「音容宛在」等詞,以直式書寫於七尺白布。若寫於立軸,則稱「輓軸」;若是橫寫,則稱為「輓額」。至於輓聯,則是兩聯句輓詞,如「流水夕陽千古恨 淒風苦雨百年愁」、「歸去來兮,夜月樓臺花萼影 行不得也,漫天風雨鷓鴣聲」。今人則把四字橫書的「輓額」稱為「輓聯」。

現今贈送輓聯者,通常為機關團體、政府官員、民意代表,或是有身分地位者。 
 

奠儀
奠儀古稱「賻贈」或「楮敬」。「賻贈」是親友用金錢協助喪家殮葬(辦理喪事)的意思。「楮敬」是以金錢供喪家買香燭銀紙於靈前焚燒使用。無論用什麼名稱,都是現金的意思。
奠儀的多寡,視交情親疏遠近而不同,但原則是要奇數,不能雙數。
 
 
宗親或姻親依傳統禮儀,應於出殯前一天備牲禮至亡者靈前祭拜。牲禮有一般用三牲(豬鴨魚或豬雞魚),也有用五牲(豬鵝雞魚魚或豬鴨雞魚豆干)者。不過,現今都已委由喪家代為購買祭拜,而宗親或姻親則以奠儀方式給付現金,稱為「貼拜」。「貼拜」的金額一般會和奠儀一樣或多一些,畢竟彼此關係是宗親或姻親,且還有牲禮的「代辦費用」。
 

陣頭
陣頭種類很多,樂隊、花車、獅陣等,凡是在出殯隊伍前的陣頭都屬之。陣頭一般不是喪家自己僱請,而是由出嫁的女兒或朋友出資聘請。所以一般會以陣頭多來顯示喪家的交遊人脈廣闊。不過,由於時代的不同,且陣頭的吵雜和影響交通,現今已漸少人使用
TOP